
孕育國際大導演李安電影夢的全美戲院,創立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,從最早播放歌仔戲、無聲黑白電影、首輪播放再到二輪兩片同映,見證了台灣電影在媒體與消費生態的變遷。
全美戲院座落於清代的「十字街」(大井頭)旁,是台灣最早第一條街坊與道路的起點,昭和年間原本是三連棟店屋,大戰時期毀於戰火。民國三十九年時,經營電影的歐家兄弟重建為電影院,並命名為「第一全成戲院」。
戲院營運初期是以當時受歡迎的戲劇演出,例如歌仔戲、布袋戲等與電影播映兩者兼營的營運模式經營,廣受台南當地民眾的歡迎。民國五十八年,歐家將戲院轉賣給妹婿吳義垣,戲院整修後更名為「全美戲院」營業至今。

吳義垣接手後,一開始全美戲院仍以首輪播放的電影為主,由於當時首輪戲院太多,片源爭搶激烈,再加上僧多粥漸少的客源,全美戲院毅然決定轉型以播映二輪電影為主,並實施半價兼兩片同映優惠售票制度。
轉型後的全美戲院獲得相當熱烈反應,也成了台南青少年學子最愛娛樂的場所之一,戀愛中的情侶也常選擇到此約會。國際導演李安就曾說全美戲院是他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,當年他特別愛看洋片,說那是孕育他夢想拍電影的肇始也不為過。
全美戲院的建築特色在於巴洛克式建築風格,外觀尚可清晰看見海馬與蝙蝠的裝飾浮雕等,手繪電影看板也是全美戲院保持多年的傳統。
經理吳俊誠說,從九○年代以來,因家庭影音設備普及加上電子網路的發達,還有連鎖大型影城相繼進駐,迫使台南的傳統戲院幾乎都歇業,全美也不是沒考慮過熄燈,只因一份對電影藝術的熱愛,還有傳承台南人記憶的責任,才默默守持著這個事業,也希望觀眾朋友們可以了解他們經營的用心。
【相關文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