敢與別人不一樣-臺灣科學家的人文關懷特展|台灣歷史博物館|活動

敢與別人不一樣-臺灣科學家的人文關懷特展|台灣歷史博物館|活動加入樂活台南|Instagram|IG|接受更多資訊
為甚麼有這個展?
來看看樂活台南最近的足跡:
  1.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|三大展區×9大子計畫×60件藝術作品
  2. 要吃什麼好?來看看近期食記
  3. 要去哪裡玩?來看看近期遊記
  4. 台南活動懶人包總整理
  5. 丹丹漢堡新菜單、分店資訊

2021年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到訪臺史博,將包括「諾貝爾獎」在內的歷來獎狀、獎章捐贈本館,在會後與青年學子的對談中,他期勉學生要「敢與別人不一樣」。本特展以該批捐贈文物為主軸,呈現李遠哲勇於踏出既定社會框架,與志同道合朋友協力行動、改變這個世界的過程。

在李遠哲的獎章故事裡,我們發現,不斷專注投入、破舊立新的「科學理性精神」,與惻隱感同、期望和諧共生的「人文關懷」,非但不矛盾,甚至可互為表裡,成就一條獨特的社會實踐之路。這位「不一樣」的科學家的養成歷程,是認識近代科學與生態環境的窗口,也是理解當代臺灣該如何貢獻於世界的入門。

諾貝爾獎與李遠哲現象

1986年10月,一位在臺灣出生成長、碩士畢業,赴美深造20多年的學者,獲得諾貝爾獎,這對臺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新聞,於是在各領域媒體掀起廣泛的討論。眾人都想知道他的來歷與背景,也好奇他對各類社會事務的看法。在臺灣認同仍不清晰的年代,這枚獎章與他的得主—李遠哲,如同暗夜當中格外閃亮、讓人與有榮焉的第一道「臺灣之光」。他接受訪談時,坦然說出自己的觀察與主張,專注投入、實事求是,看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科學態度,在困境與轉折的年代,更成為新的社會指標。

尖端科學的在地扎根

李遠哲自高中受到居禮夫人故事的啟發,立志科學研究,在臺灣就開始針對相關學科展開自我學習,1961年赴美國深造,在分子碰撞動力學上發揮高度貢獻。他一手設計並落實的機器—「通用交叉分子束儀」,象徵他獨立思考的性格、渴望探究的持續投入,與開放溝通的工作態度。

1980年代起,他與學長張昭鼎等合作,發起籌備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(1982年開始籌備,1995年正式成立),延攬海內外優秀青年科學家,經多年積累,而今已成為全球領先地位的科學機構。這些頂尖科學家們不只是研究,也推動科普教育,成立「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」,希望尖端科學能在臺灣扎根、成長,持續散放光芒。

實踐新故鄉

1994年李遠哲返臺任職中央研究院院長,適逢臺灣改革重要年代,院務之外他更投入社會事務,擔任過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召集人(1994-1996)、推動社會總體營造的《新故鄉》雜誌發行人(1999-2001)、九二一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團長(1999-2000),陳水扁總統競選時的國政顧問團(2000)、跨黨派兩岸政策小組召集人(2000)、亞太經合會Apec中華臺北領袖代表(2002-2004)等等。在各項難解而陷入困境的政治社會議題上,積極扮演核心而吃重的角色。

卸下中研院院長職務後,李遠哲將重心在移往海外,投入國際科學會的工作。2008年他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(ICSU)理事長,特別關注開發中國家的科學議題,致力於串連各領域科學家,構思與推動新的生活與產業方案,特別著眼於地球暖化的危機,期許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得以平衡的永續地球

敢與別人不一樣-臺灣科學家的人文關懷特展
時間:2022/9/22(四)- 2023/4/9(日)9:00 - 17:00
地點: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
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