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武安宮借展五指劍 史前文物亮相

「五指劍」長度在六十至八十公分間,厚約二公分,由青灰色變質砂岩磨製而成,當年發現者是戴清河(左一)的父親戴秀雄和王忠正義(中)
下營武安宮鎮宮之寶「五指劍」首度曝光。「五指劍」是新石器時代台灣西南部「大湖文化」代表性器物「巴圖形石器」,考古學上又稱冠頭石斧、匙形石斧,是台灣發現最大型的史前磨製石器。武安宮的「五指劍」距今約二千至二千八百年歷史,昨天首度借展給文化局。

「五指劍」對武安宮和信眾來說是「無價之寶」,武安宮除了要求文化局做好安全維護外,另要求為「五指劍」保險,廟方原希望每把石器投保五千萬元(總投保金額二億五千萬元),文化局則答允找保險公司洽商,最後為「五指劍」保了「高額」保險。

台南市文化局舉辦二○一四鄭成功祭典暨開台三五三週年系列活動,本月廿九日將在鄭成功文物館舉辦「湖漾巴圖—大湖文化特展」,局長葉澤山昨天特別到武安宮向武安尊王上香稟告,商請武安宮出借鎮宮之寶「五指劍」。「五指劍」器形巨大而完整,製作精美,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史前重要文物,工作人員小心翼翼裝箱運往展場布展。

里民溝渠抓魚 摸到寶物

民國五十八年,下營開化里民戴秀雄(已故)在武安宮西側台十九甲線旁王忠正義的田地溝渠抓魚時,意外摸到怪怪的石片,戴秀雄的兒子戴清河現任武安宮副主委。他說,父親找來地主王忠正義一起挖出五把大型石器,當時是五片併排,戴秀雄帶回三把、王忠正義帶兩把各自收藏。

武安宮主委戴清水說,石器出土三年後,民國六十一年經武安尊王指示戴、王二人,須將五把石器供奉在武安宮,兩人才將石器捐出,並由道士在石器畫上符令,成了祭祀神器「五指劍」。也因是鎮宮之寶,廟方擔心失竊,從未對外張揚及展示,這次是首度借展給文化局。

「五指劍」長度在六十至八十公分間,厚約二公分,由青灰色變質砂岩磨製而成,九年前曾有學者前來考據古物,文化局再請新市樹谷生活科學館館長朱正宜考證,推估距今約二千至二千八百年歷史。

文化局指出,為「五指劍」特別以強化玻璃訂製安全展櫃設備,待展覽結束後,將一併送給武安宮。
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