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看看樂活台南最近的足跡: |
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,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,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,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,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,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「快、慢」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,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,而是旅行的目的。
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、觀察車內的人們,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,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,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。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,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,放慢一點,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。生活的快慢之間,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?
1.旅行移動的競速
臺灣人南來北往的移動,最早是以「11號公車」雙腳步行為主,後有牛車、轎子等交通工具代步,1888年有了火車的出現,1908年全臺縱貫鐵路通車,1990年代環島鐵路網完成,2007年高速鐵路通車,移動的速度不斷提升,南北交通的時間也跟著縮短。以北高為例,從清代步行10多天、縱貫鐵路開通時搭火車14小時、1960年代搭臺鐵「飛快車」5.5小時、到2007年搭高鐵1.5小時,越來越快,就像是一場時代移動的賽跑。不同時代的旅行移動,給了不同世代人們對於移動不同的感覺,越來越快速的移動經驗,也帶給臺灣人不同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影響,以及對於「速度」的反思。
2.跟著日本時代的火車去旅行
臺灣的鐵道旅行發端於日本時代。緃貫鐵路開通後,鐵路大大地擴展了旅行的可達性,然而昂貴的車票讓多數臺灣人無力負擔,搭乘一等車者以外國人、臺日上層階級居多。對一般臺灣人來說,搭火車參加「神明生」祭典活動,是最普遍的鐵道旅行經驗;另外也有去郊區的海水浴場、或北投納涼、花蓮賞月等行程。
而扮演觀光推手的鐵道部,藉由開發行程、發售折扣票券及聯運票、提供多元遊客服務等措施,刺激搭乘人數增長,也吸引更多的日本內地人及外國人來臺觀光,1935年舉行「始政40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」將鐵道旅行推向高峰,使得1930年代成為日本時代鐵道旅行的輝煌年代。
3.跟著戰後的火車去旅行
解嚴以前的1950-1980年代,利用鐵路南來北往,是臺灣人共通的生活經驗與記憶,也是鐵路服務從軍事及貨運的角度,開始轉向提升客車舒適度與旅客服務的年代。1961年先是推出裝有冷氣、以觀光為名的「觀光號」,更將阿里山森林鐵道轉型為觀光鐵路,於1963年開行「中興號」,吸引國際觀光客,那時從事鐵道旅行的人多為外省移民、駐臺美軍、來臺外國人,或新婚夫妻等。而長途列車配有隨車人員提供茶水服務,加上臺鐵經營福隆海水浴場、鐵路餐廳、鐵路飯店、導遊業務等一條龍服務,使得餐飲服務成為一大特色,意外造就「飛快車小姐」與排骨便當,成為鐵道旅行給人最鮮明的印象與回憶。
4.快慢雙選的新時代
1990年代之後,戒嚴、報禁等各項禁令解除,兩岸開放探親,加上實施周休二日,國內外旅遊活動越加活絡,旅行方式也有了改變,大家開始喜歡自己規劃行程。而2007年高鐵的通車,為鐵道旅行帶來了很巨大的變革,智慧購票的便利與迅速,北高一日遊變得更加容易,出現了不同喜好的鐵道旅行型態,高鐵推出了以個人自由行為主的「高鐵假期」,臺鐵則推出跟團旅遊的「郵輪式列車」、「環島之星觀光列車」,吸引旅客。在環保意識抬頭的現代,搭火車、不塞車,是低碳旅遊的最佳方式,更有了「快與慢」、「團體與個人」的不同選擇,鐵道旅行邁入了一個新時代。
快慢之間:臺灣鐵道旅行特展
時間:2022/11/9(三) - 2023/7/9(日)9:00 - 17:00
地點: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